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味成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3-16 22:13:50 点击: 推荐访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供大家参考。

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党务公开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党务公开工作是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举措,尤其是对于基层而言党务公开至关重要,党务公开能够提高党员群众的知晓率,提高参与党务积极性。

一、存在问题 党务公开重视程度不够。只注重本级公开,对下级、村社区党务的公开缺乏有力的监督和指导,不能做到及时公开,透明性和开放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致使公开规范性、严肃性不足。

公开内容规范性不够。虽然出台了党务公开的相关文件,对公开内容也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但具体工作中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公开事项不具体、内容单一、公开不及时的现象。仅仅公布一些文件、法规制度,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和热点问题,特别是在人权、事权、物权和财权等方面运作过程和结果公开不够,透明性和开放度还有待提高。

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虽然都制定了党务公开的实施意见或细则、意见收集处理和反馈等制度,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还不够强。部分单位存在应付检查,没有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及时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有的单位只公开过程,不公开结果;有的不公开过程,只公开结果;有的重公开、轻反馈,或者例行公事,缺乏整改、跟进、督促和落实。

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

二、对策建议 党务公开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随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推进,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地发展完善的过程。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单纯为了公开而公开,要更加注重研究党务公开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充分发挥党务公开对实际工作的促进作用。

加强教育宣传。要全方位、多渠道深入宣传党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广大党员群众认真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职责,把参与党务公开工作既作为一项权利,又作为一项责任,从而促进党务公开工作健康有序地推进。同时注重信息反馈和沟通,努力和党员群众形成互动,充分反映他们的愿望,体现他们的意志,始终把党员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这项工作的标准。

提高党务公开工作思想认识。党务公开工作力度关键在于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一是要主动公开,破除不愿公开、不敢公开的思想障碍,认真贯彻执行党务公开的有关规定,主动抓好应该公开的事项,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

三是要建立广泛有效的监督机制。在认真组织开展党务公开的同时,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干部、组工干部、宣传干部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中聘请党务公开工作监督员,监督评议党务公开工作。

严格落实责任。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正确的思想认识,才有推行“阳光党务”的自觉性。要明确党组织负责人为党务公开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组织内的党务公开工作负总责;要求各基层党组织明确专人负责党务公开具体工作。对于敷衍应付的, 严格追究责任。

构建党务公开机制建设。一是要建立严格细致的考核机制。要及时制定完善相应的考核办法,强化对党务公开工作的检查考核,切实增强党务公开的透明度,扩大党员的参与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二要在公开中注重信息的反馈和沟通。

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层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 是一项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共同推进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而基层法治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法治的成败,基层政府处在政府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管理职责,直面广大群众,直面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市、县、乡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和法治政府建设。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变革不断深化、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如何加强基层法治建设,促进依法治国在基层的有力推进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任何工作一旦脱离基层,就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层组织是否坚强有力,基层干部是否身先示范,基层工作是否创新有效,直接影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基层法治是一个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要素,目前,在基层法治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诸多要素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法治建设顺利进行。

  (一)公民法律素质有待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涉及公民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认同、法律心态、法律习惯、法律行为、法律价值判断等方面。它不仅包含知法、守法、用法等法律意识,还包括把法律意识转化为自觉的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法律行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造成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经过了漫长的人治时期,人们的思想很难立刻转变为法治观念。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处于改革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正在不断完善,一些体制、利益方面的关系还不够协调,导致社会上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涌现,进而影响到人们对法律的评价,降低了公民对法律的信任感和依赖性。公民的法律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和成效,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家族观念、习惯观念盛行,很多群众会把法治与道德、习惯截然地对立,认为法治是对习惯的约束,是对习惯的颠覆,有了这种观点,势必存在抵触情绪,有碍于法治建设。基层部分人群法治观念淡薄,有的人在自身合法权利被侵害时,不能正确反映诉求,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权,有些基层百姓法律知识贫乏、诚信缺失、行为失当,导致各种违法犯罪产生。

  (二)立法、司法解释有待进一步完善。基层法律制度是基层法治系统中的关键和核心, 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基层法治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立法的健全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法的贯彻、执行、遵守、适用、关系到法的实现和实效, 直接影响到法治的进程。立法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是否科学、行使程序是否公正以及运行是否和谐顺利,都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的稳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立法决策和制定过程通常表现为由上而下,过多体现党政组织和上级意志,与主权在民的立法民主精神相违背,在立法决策方面,需要制定什么法律、何时制定、具体由哪一个部门来负责,往往都由党政组织决定。在立法起草之前的协商阶段,党也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无论法律,还是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其制定过程都过多体现了中央和上级的意志,广大人民群众无法直接向全国人大或其他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提出立法议案,这直接违背了立法的民主精神。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关系亟待调整,人们对规则的需求日益增加,立法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速度较快,但部分法律质量不高,效果不佳。一些法律、法规的逻辑结构不严密,条文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基层立法是不健全、不完善的。例如:对于处罚责任追究方面存在解释不完善的问题,如惩治环境污染犯罪行为司法解释中,里面一系列条款都根据对环境造成的直接损失追究相关刑事责任,但环境伤害是一个长期的伤害过程,损失都是间接的,没有办法来判断直接损失是什么,因此这种司法解释有了,却不起作用。不同法律间在处罚条款设立上也缺乏统一的遵循思想和原则,即使部分法律修改了,其严肃性和作用仍旧体现不出来,导致违法事件频现。

  (三)执法仍需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是现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过程中最主要的内容和环节之一。司法、执法是法治的关键, 没有严格的司法、执法, 法律规定就是一纸空文, 法治就不能实现。在基层, 司法、执法也存在种种问题,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依然存在,造成法治化进程缓慢,与社会预期相比,行政执法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消除。一是行政执法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尽管行政执法水平有所提高,但一些行政部门的行政执法状况仍然与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不相适应。《行政处罚法》详细规定了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所必须遵循的步骤、方式、时限、顺序,建立了从立案、调查、做出处罚决定和制作处罚决定书等一系列程序。但 “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时有发生,执法时不出示行政执法证件,不表明执法身份,在行政执法中,一些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没有按规范的法律程序进行执法办案,随意性大,有时把对违法当事人的处罚当作执法,重罚轻管;二是执法观念错位,服务意识淡薄。一些执法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不从保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角度出发,简单的认为“管理就是处罚、执法就是打压”,有的执法人员执法简单粗暴,执法态度生硬,随心所欲,另一方面服务意识淡薄。在行政审批过程中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所有的材料,致使当事人跑冤枉路。三是行政执法监督乏力,实施法治不够彻底。目前,政府执法的监督,在现实中,“同级监督太软,上级监督太远”,很大程度上是行政机关内部的自我监督,在实践中,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干预太大,因而导致一部分法律带有明显行政部门利益的色彩,使法律的公正性、权威性、可行性受到影响。另外,由于基层执法机关财政权、人事权都掌握在党政部门手中,司法机关相对独立性程度较低,抗干扰能力较差。地方执法机关对地方党、政府的依附性导致执法权的地方化。特别是基层执法机关的人、财、物受制于地方党委和政府, 行政化趋势严重, 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由于过分强调党委绝对领导和行政上的绝对服从, 也导致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及其领导经常以言代法, 以权代法, 以党代法, 干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执法人员素质偏低, 法制观念淡薄,个别执法者方式简单粗暴,有的甚至吃、拿、卡、要,收受贿赂;办“关系案、人情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四)法治建设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法治环境的好坏,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过去的二十多年各级地方政府几乎把注意力全都聚焦在经济发展的速度上,而忽视了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比例的统一协调。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潜藏在经济高速发展下的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多,社会矛盾纠纷的主体、案件的形式、潜在的问题越来越趋于复杂化,上访行为和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普法宣传还未真正深入民心,虽然在一个封建专制思想影响较深的国度,进行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声势浩大、经过二十多年的普法“补课”活动,但普法内容缺乏分门别类,群众兴趣不高,社会群体对法律需求存在多层次性,死板、晦涩的法律宣传册或宣传单一般情况下难以适合多数公民的需求。普法工作缺乏针对性,导致群众对普法的热情有所降低,基层政府在具体工作中直接与人民群众面对面接触,避免不了产生各种矛盾;一些政府和部门官员缺乏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应有意识,加上对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不够,法律知识有限,在行政执法中主观武断、简单粗暴,在政策制定中为部门利益争权夺利;国家赔偿、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等各种行政救济与纠纷的责任大部分直接由基层政府来承担;在基层, 打架斗殴、盗窃、赌博、虐待老人、家庭暴力以及一些杀人、抢劫、强奸、等违法犯罪时常发生。

  二、进一步加强基层法治建设的具体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类社会矛盾叠加,经济形势错综复。面对一些法律制度尚待完善、法律权威还未真正确立的社会现实,强化法治观念,并注重从基层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大而紧迫的现实意义。作为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终端执行者,基层是法治中国建设整体推进的基础环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基层法治建设既包括法律制度贯彻执行和落实的内容,又包括实践探索、经验总结和提升的内容,从基层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既能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又有助于促进地方创新和开展法治实践。要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就必须采取有效对策, 通过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大力普法,建立起良好的法治环境,推进基层法治建设。

   (一)加强普法教育培育公民现代法治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民守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全社会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责任,是培养公民树立正确法治观的基础工程。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积极履行公民应尽义务并懂得运用法律维权争取自己的正当利益。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一是要创新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机制。要突出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结合“六五”普法工作,通过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挖掘和宣传典型事迹等形式大力抓好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宣传教育。各级要创新运用各类有效媒体,教育引导群众正确看待社会利益关系和分配差距的客观性,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眼前和长远利益关系,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既符合法律又合乎道德要求。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倡导和谐社会理念,弘扬“以和为贵,和气生财”、“远亲不如近邻”、“重义轻利、礼尚往来”等传统文明礼仪,并一以贯之,长期宣传。二是要突出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将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情况纳入年度考核。领导干部不仅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主角,而且还对培育公众法律信仰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引领作用。必须从法律和制度上对各级国家权力的实际掌握者加以有效制约与控制,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教育和约束领导干部既要用手中的权力履行政治责任,更要履行好法治责任,让这个“关键少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自觉践行法律优先、法律保留、职权法定、行政适当、正当程序等行政法治原则。提升当地党政领导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识,通过签订责任书、诫勉谈话、巡视等方式,推动基层法治政府建设。三是要突出多形式的法治创建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要推动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要大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支持和引导法治文化作品的创作传播,组织开展法治文艺展演展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要积极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完善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发挥法治文化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要总结和培育法治文化建设先进典型,组织经验交流和宣传推广,利用大众传媒、固定阵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活动,发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作用,加强法治文化传播。

  (二) 严格依法规范基层政府的行政执法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被普遍认为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一大亮点。要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和宪法法律权威,以法律的有效实施和群众合法诉求的有效解决为基准,必须在坚持合法执法的基础上,坚持人性化执法,合理执法、面对弱势群体的执法时,更应当提倡温情执法,把管理与扶持结合起来,把执法与服务结合起来,即既要满腔热情地为其服务,又要严格依法贯彻法律规定,提供生产经营信息,尽力给予行政指导,协调市场竞争资源,严格依法规范基层政府的行政执法行为,改进行政执法作风,坚持文明执法。要秉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行政执法理念,杜绝粗暴执法。行政执法人员在上岗执法时,除了依法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外,还应当使用行业规定的文明用语和手势,配有统一制服的行政执法人员还必须穿着统一的制服,佩戴统一的标识。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坚持说理式执法,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并答复;对当事人的意见应当充分听取,并向其说通情理,防范和化解行政执法争议,促进行政法律关系双方的和谐和社会稳定。建立提示执法制度,实行动态管理。要端正行政执法目的,建立以教育、纠正为目的的提示执法制度。必须切实纠正执法过程中认定事实不清、程序不当、定性不准;必须切实纠正执法的任意性与随意性;必须切实纠正对待行政相对人的不文明、不诚信等现象;严格依法规范基层政府的行政执法行为,应当规范行政处罚执法资格管理,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提高执法效率、提高行政执法的公正性。

  (三)加强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监督制度建设。加强各级政府及其行政部门对行政执法全过程的有效监督,改变当下法治政府建设主要通过政府系统内自上而下推动的现状,通过加强司法监督、人大监督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功能等方式,形成督促政府依法行政的外部压力。一是要切实解决监督部门地位偏低、权力不足、权威性差的问题;二是要完善政府内部监督制度,包括调查取证制度、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回避制度、时效制度、审查决定制度、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制度、行政救济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群众评议制度等;三是进一步推行行政公开,及时公布政务信息,鼓励公众和新闻媒体通过报刊、杂志、电台、电视等舆论工具对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进行有效地监督。并不断推进法律和法规的立、改、废, 保持法律的连续性、适应性;要及时对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以研究, 明确权限,废除一切同宪法和法律相违背的村规民俗、土政策土法规,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制约, 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自觉抵制腐败和违法乱纪行为,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构, 增强监督人员素质,为基层法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强化系统管控,着力构建综合治理机制。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诱发原因、表现形式和群众诉求不尽相同,发生初期往往是小诉求、小矛盾,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可逐步演化而加剧冲突。预防和化解工作不能简单地靠“堵”和“救”,必须确立系统管控的理念,从了解民情民意、实施精细管理、维稳日常指导、社会各方参与和加强群众工作等多方面入手,实施综合治理,实现“疏”和“导”的统一。一是落实维稳日常指导制度。维稳工作必须从日常指导做起,常抓不懈。党政领导干部要利用互联网、热线电话、领导接访日等民意反馈通道,经常直接了解社情民意、群众诉求,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并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要坚持定期下访制度,每月到联系村居、企业进行上门走访,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要做好维稳日常指导工作,结合矛盾纠纷排查活动,指导基层边排查边化解,将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即时上报、及时化解;对无法立即解决的问题,确定责任人限期办理、限时答复。二是形成社会各方参与合力。预防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工作,离不开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参与。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介机构和各类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作用,代表相关群体反映诉求、与政府和有关部门协商调解矛盾纠纷。要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纽带作用,反映诉求、维护权益、提供服务,按照“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方式,积极探索社会服务项目化运作。要支持和推动工青妇等群众组织扩大服务对象,将非公有企业单位、新居民列入重点服务和帮扶行列。三是提高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领导能力。有效预防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必须加强各级党政领导能力建设。首先,要着力提高为民执政能力。党政领导要时刻心系群众,一切公共政策、公共决策和工作举措的出台,都要对照是否符合群众的意愿、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否有利于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当地群众的长远利益。其次,要着力提高系统管控能力。党政领导必须把握从“前”抓起、以防为“本”, 从“底”抓起、以调为“堤”, 从“小”抓起、以畅为“要”的预防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工作方法,在健全源头预防机制、夯实三级调解平台和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上下真功夫,在提高民生保障、完善调解网络、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关心困难群众上出实招。第三,要着力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党政领导应充分认识到,群众工作能力实际也就是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能力。要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提高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的能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的能力。在坚持领导干部(挂钩驻点)联系群众制度基础上,突出重心下移、强基固本,建立健全群众工作和群众评价制度。

  (五)努力营造基层法治政府建设的法治环境。一个地区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民主文明建设提升地区竞争力需要一个廉政诚信的政府和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这些都得要靠良好的法治环境去保障。法治政府的建设是依法治国系统工程中的核心工程,还需要与司法机关的公正司法、执政党的依法执政和全社会公民的守法意识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立法机关的科学立法和纲性监督是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前提,执政党的依法执政是关键,全社会公民的守法意识是奠定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基础,司法机关的公正司法是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保障,因此,在推进政府行政权法治化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营造立法权法治化,执政权法治化,司法权法治化和全社会法治理念的建设。一是拓宽了解社情民意渠道。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做什么。因此,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广泛倾听民声,大力开展“进村入企达户到点”走访活动,不断加强政府部门与群众之间的沟通联系。要及时疏导民意,认真落实窗口单位首问代办责任制,对群众的问题及时解答,对群众的要求及时回应,对群众的不满及时安抚。要认真解决民需,在完善村(居)民自治、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同时,努力提升社区平台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全天候的生活类、咨询类、事务类、电子商务类、企业服务类等多项服务。二是推行柔性网格精细管理。各级应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以善治为目标,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要深化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在政府与基层自治组织之间形成积极有效的合作关系。要将市场、住宅、商铺等全部纳入服务管理范畴,为群众提供政治参与、精神文化、生活交往等方面的关怀,做到“每一片土地都有人精心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贴心服务”。三是要加强经济建设,夯实法治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治建设离不开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要严格界定 “国家建设”与“公共利益”的区别,进一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政绩指标与群众权益、上级指示与法治原则、权力行使与法纪约束的关系等问题。同时,健全完善基层法律制度,及时对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以研究,为基层法治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基层政协民主评议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民主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人民政协的神圣职责,而民主评议又是政协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开展民主评议、有利于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利于帮助部门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有利于督促各单位、部门贯彻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更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近年来,邻水县政协把开展民主评议活动作为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突破口,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具体工作中也得到了不少启示和体会。

一、充分认识民主评议在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中的重要作用 (一)民主评议有助于扩大人民政协的影响力。民主监督仍然是政协工作中的重要职能之一,而目前民主监督职能相对于政治协商、参政议政二大职能而言却存在短板,不善监督、不敢监督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如果政协加强民主评议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民主监督职能弱化问题,通过深入调研,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进行开门评议,有利于促进政府机关和行业部门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法治意识、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能够改变政协“发言无力”的状况,达到被评议单位认真改进和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从而提高民主监督实效,扩大人民政协的社会影响。

(二)民主评议有助于促进作风转变和工作落实。目前,各级政府为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正在制定和施行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而人民政协的民主评议可有效地对决策权、执行权和其他监督主体行为进行监督。民主评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促进工作,因此它不仅是查找问题,更重要的是政协在民主评议中运用的组织影响力,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提高被评单位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推动其整体工作上水平。

(三)民主评议有助于调动委员履行职能的积极性。民主评议为政协委员搭建了履职平台,赋予了评议代表调查权、监督权、质询权等权利,且对象范围广,涉及内容多,这对政协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委员知之越详,则议之效果越好,成就感就愈强。所以,通过民主评议这一平台,能够激发委员不断学习、调研、视察,了解民情,收集民意,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参加评议的委员说:过去我们建议多、监督弱,落实少、效果差。现在基层政协把民主评议作为民主监督的重要方式,注重抓委员意见的落实,被评议单位态度诚恳,整改积极,使我们看到了实效,所以要更好地履职。在评议中委员们主动深入被评议单位了解工作情况,深入调研,通过明察暗访、问卷调查、设置意见箱、召开各种座谈会、意见征询会等方法,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评议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这样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委员的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也提高了委员履行职能的积极性。

二、正确面对当前基层政协民主评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政协民主评议是软监督,说了白说,作用不大,对部门正常工作甚至是一种影响和干扰,认为开展民主评议没有必要,对搞好民主评议没有信心;另一方面认为政协民主评议要来硬的,要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让部门“怕”起来,以此来树立政协的权威。上述两个对立方面的片面认识,在评议和被评议双方都会存在,其原因主要是对人民政协组织认识不足,对民主监督是政治监督的内涵认识不深。

(二)程序规定滞后。基层政协民主评议普遍存在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程序保障,各地做法不尽相同,运作程序也不一样,没有统一规定。如,有的地方组织评议事前向本级党委请示报告,待同意后方可实施;有的地方则认为民主监督是政协份内之事,不必要向同级党委请示批准。再如,评议内容及步骤由各地政协自行决定,没有统一规定等等。民主评议程序还需要下大力在实践中探索和规范。

(三)尺度较难把握。政协工作弹性较大,许多都没有量化指标,工作的硬任务也少,这就涉及到工作中“度”的把握问题。民主评议的尺度更难把握,既不能“过”,形成“越位”,又不能“不及”,蜻蜓点水,使评议“不到位”;既不能对部门工作横挑鼻子竖挑眼,找茬、寻不是,又不能冠冕堂皇,用假话、空话、套话来糊弄,花拳绣腿,图形式、走过场。所以“度”的把握被说成是政协工作的艺术一点也不为过。

(四)实践创新不足。民主评议许多地方都在搞,但都大体差不多,甚至可以说是雷同,实在点说效果还不尽人意,离社会各界的期望还有差距。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已有的民主评议方式、方法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对政协工作的期待,创新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

三、积极探索基层政协开展民主评议强化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 (一)切实把握基本原则。一是服务大局的原则。政协民主评议要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服务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要着眼于帮忙,落脚于现实。既要敢于发现问题,指出不足,又不能站在对立面,专挑毛病、缺点,一味指责,力求达到通过评议促进部门工作改进、提升的目的。二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民主评议过程中,要坚持做到用事实说话,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问题、不回避矛盾,既不降格以求,又不上纲上线;既要让部门信服,又要让各界满意。三是公开公正的原则。要通过走访调研、问卷调查、委员测评、组织座谈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被评议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所收集到的情况,客观公正地反馈给被评议部门,倾听他们的意见,力争做到公开公正、不偏不倚。四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政协民主评议是非权力性、非强制性评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民主评议也不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所以在选题和开展民主评议活动时,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做到既积极,又慎重,既不缺位,又不越位。邻水县政协在发展民主评议工作中,通过确定“实事求是、正面监督、改进工作、提高效率、推进发展”的原则,实现了委员、部门、社会“三满意”。

(二)切实加强制度保障。民主评议作为民主监督的一种形式能否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建立运行保障机制。要建立健全民主评议的基本制度,如:建立民主评议工作制度、民主评议反馈制度、整改跟踪督查制度等等。通过健全建立政协自身层面的基本制度,确保民主评议开展有制度保障,防止民主评议流于形式和走过场。十届邻水县政协换届之初,县政协就对《邻水县政协民主评议实施细则》进行了补充完善,对民主评议组织领导、评议原则以及学习培训、调查走访、民主测评和跟踪督办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是对如何进行满意度测评作出了详细的规定,真正做到了政协民主评议有章可循、公正公平。

(三)认真做好学习培训。民主评议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党委政府及各职能部门更好地完成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因此在评议工作中掌握政策是关键,了解实情是基础。如果监督者本身对现行政策不熟知,特别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不了解,就会开黄腔,就会无从下手,就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即便从自己经验出发做出评议,也很可能与实际效果相差悬殊,甚至于背道而驰。因此,基层政协在开展评议前,必须抓好学习培训这个环节,加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适应履职需要。同时,要发挥界别优势,重视评议组成员的选配,认真选定合适的政协委员参加评议小组,根据被评议对象的特点,对参加评议的委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要根据委员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等,组成一支强有力的精干专业评议队伍,保证评议的质量和效益。在这方面,邻水县政协做得比较好,每次民主评议前,县政协都要邀请专家和部门业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了解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部门的性质等,为切实开展民主评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开展民主评议不能仅靠批评和指责的态度来解决问题,而要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在批评和揭露问题的同时,要通过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可行性意见。民主评议的质量,取决于调查研究的深度,通过辩证分析,既要找出主观原因,又要分析客观因素,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既符合政策要求,又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这样的评议才能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并为其所接受。为切实提高民主监督实效,邻水县政协每次开展民主评议都要组织专门调研组,并由一名副主席带队,深入全县乡镇、部门、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广泛搜集第一手资料,并通过“背靠背”方式搜集批评意见,收到良好成效,真正做到了“监到点子上,督到精深处”,使一批深层次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落实。

(五)不断增强评议实效。民主评议不能讲轻不讲重,谈浅不谈深,避重就轻;不能避实就虚,谈问题一针见血少,隔靴搔痒多;不能避坏就好,以唱赞歌为主,明是批评,实是表扬。事实上,民主评议能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主体是否敢于切实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因此,政协委员自身不仅要充分认识民主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要站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增强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看准了问题,就要敢于监督,敢于评议,敢于坚持,敢于碰硬,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大胆进谏,讲真话,讲实话,敢做敢为,无私无畏。为提高民主民主评议实效,去年以来,邻水县政协民主评议大会采取“一问一答”“每问必答”的方式,一针见血提问题,开展批评“专挑剌”,使政协民主评议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不仅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被评部门也口服心服。

(六)着力抓跟踪问效。督促整改、抓好反馈、检查验收是民主评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整个民主评议工作成败的最后一道关口。要根据评议意见和指出的整改要求,检查被评议单位的整改情况和改进计划的实施情况,有针对性的督促落实;要组织好参评人员认真收集社会各界对被评议部门整改后的重点反映,并及时反馈给被评单位,再次督促其对评议意见的落实和整改。为了解决民主评议“一评了事”“走过场”的问题,近年来,邻水县政协在开展民主评议督促整改工作中逗硬采取“一查二访三督”的务实举措,督促被评部门整改落实,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去年8月,针对民主评议住建局工作的整改内容,县政协评议领导小组先后对小区物业管理、二次供水办法实施、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等进行现场视察、现场点评,进一步提出了10多条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真落实,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是党的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提高新时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挥新时代的引領作用。习总书记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基层是社会结构中基本的组织层次,包括县、乡、村、城市街道及其社区,也包括学校、工厂等企事业单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思想政治工作从基层创新,有利于密切结合变化发展的实际,维护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提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针对f生和有效性。

一、我国当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一)并没有深入基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层群众是党的依托和基础,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党的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官员需要全心全意为基层群众服务,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部分官员常常盛气凌人,凌驾于基层群众之上,并不把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放在眼里。并没有深入到基层群众进行走访调研,慰问广大老百姓,也就是说,部分官员还没有真正地体恤老百姓的需求,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而是自作主张,采用“想当然”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无法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

(二)机关干部享乐主义蔓延 如今,“一杯茶,一份报,一整天”的工作形式在机关党员工作中十分普遍,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机关干部的工作十分轻松和安逸。即便是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微信、QQ、微博等方式与基层群众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互动,这种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任务的工作形式更加滋长了部分官员的享乐心理。他们不用通过亲自拜访基层群众,不必经受风吹日晒,而只是简单地借助电子政务平台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就能够实现高效率的办公,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其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小视,例如,机关干部缺少了与基层群众面对面沟通的方式,难免会与群众产生一定的心理芥蒂,基层群众也很难做到一如既往地拥护机关干部。因此,深入基层群众,多与基层群众面对面沟通与交流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机关干部工作本领不强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党员干部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新思想,不断提升工作水平,而当前少数的党员干部还没有根据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规律与新特点,来采用一些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基层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程度不够,这些党员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具有基层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的理论依据。此外,很多官员干部在与群众沟通的过程中,不注重沟通的技巧,在语言表达以及语气的选择方面无法很好地与基层群众相融合。

二、新时期基层思政工作创新方法 (一)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为全体员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人这一最重要的要素,由于企业员工素质不一,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不同层次员工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于员工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则亟待充分地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来对不同员工的发展要求进行分析,有效地化解员工与企业的各种矛盾,使员工树立起全心全意服务的思想,更好地激发出员工的潜能。由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主要为全体员工,这也决定了企业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为了能够做好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在提高企业凝聚力过程中,将为员工服务当作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出发点。要不断地强化员工的学习能力,确保员工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在当前新形势下,企业各项工作任务量较大,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需要员工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从而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企业凝聚力的增强,需要统一想法,同时还要通过典型引路来进一步实现育人的目的,使员工能够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企业的政工干部在做好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做好落实工作,把为员工服务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及时为员工排忧解难,强化自身素质的提升,以自己榜样的力量来更好地带动广大员工,对广大员工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坚持客观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分析研究新情况,全面认识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准确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采取妥善方法解决人们出现的思想情感问题,从根本上转变人的思想,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要把道理、知识、问题等说明讲透,也要在行动上积极地做出表率,用榜样的力量去教育人、感动人;既要严格管理,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也要讲“人情味”,关心谅解,体贴帮助,入情入理,进行人性化管理。工作和生活中要对战胜困难信心不强、精神不振甚至面临困难悲观失望的人以正确的引导、教育、帮助,让员工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看到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深入研究和把握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要坚持关心人、理解人,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贯穿到党建工作的全流程中来。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注重调查研究,把握这些特点和要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人民群众中的很多思想问题,往往来源于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面。所以要主动关心群众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有能力、有条件解决的问题,要尽力帮忙解决;有困难的问题,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真正把党组织的关怀送到心坎上让人民群众看到前景,切实感受到关怀和温暖,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来,从而把心思凝聚到事业上来。思想政治工作处理的是人的精神层面上的问题,一是要依据各项规章制度引导人,发挥宣传与制约的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表彰优秀的方式来号召人们加强学习。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努力完善自身修养提高道德品格,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取得职工的信赖和尊重。

(三)丰富思政工作方法 对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其需要在人民群众中间建立起自身的威信,充分使用典型例證、渊博的知识以及富有感情的语言,来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基层工作人员,进而取得基层工作者的信任,与其达成思想上的共鸣。需要注意的是,在深入基层工作者调研过程中要注重以事实服人,通过对基层工作者典型事例的调查来增强语言的可信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研就没有领导权,因此,只有在对事实进行充分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思政工作者的语言才更有说服力。同时,一旦基层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生了矛盾,相关的思政工作人员要善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转化矛盾,进而公平公正地处理基层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善于发挥树立榜样的力量,让其他的基层工作者纷纷向表现突出的先进分子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创新网络媒体形式 网络信息提供的及时与广泛性、交流的便捷性、媒体的多样性等特点为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范围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性提供了依据,基层也越来越注重通过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利用各种交流展示平台创新教育方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如积极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等媒体手段开展宣传,研发党建APP,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打造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通过制作“微党课”“微视频”等,宣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实现在线学习与互动交流等。互联网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创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必须要紧紧抓住互联网发展的契机,提高网络阵地建设能力和网络舆论引导能力。首先要通过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学习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打造宣传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的重要平台,提高对理论的阐释能力和宣传水平。然后要畅通网络表达与交流渠道,引导人们积极发表学习体会与思考见解,提高理论影响力。通过制作“微视频”、“微电影”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效果,在主题鲜明、方向正确的娱乐活动中使人们接受教育与引导。另外,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在重大社会事件与社会热点讨论中,要牢牢把握主导权,引领舆论向冷静、理性方向发展。

三、结语 总之,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要充分认识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主动性、创造性,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不断开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按照 “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总体要求,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我们必须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建设、开放、发展的新时期,做好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尤为重要。

一、正确认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作用 1、基层宣传思想文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古人说得好“郡县安,天下治”,人民群众的思想稳固,社会稳定的基础才能得到巩固,就是要在全社会加强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打牢稳定的的思想基础。

2、基层宣传思想文化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宣传思想文化则是“软实力”,也是生产力。通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来提高人的素质和技能,形成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社会氛围,形成自力更生、齐心协力推动经济健康、科学发展的精神风貌。

3、基层宣传思想文化是打牢共同理想信念基础的“凝固剂”。没有共同理想信念的民族就不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有效的宣传引导、思想解放、文化引领,使广大基层群众不仅知道“惠”在何处,更能体会“惠”从何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必然更加牢固。

4、基层宣传思想文化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调色板”。

文化是灵魂,氛围产生亲和力、凝聚力,古语中“见贤思齐”就是这个道理。基层文化部门利用群众的空闲时间,将他们组织起来以村队、社区为单位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将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当前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视不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一个软指标,在基层各项工作中,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虽然在年初的计划安排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被列入计划,但在实际落实中,却往往在经费、人员以及制度的落实上都得不到保障。

2、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形式单一,宣传资料与基层群众需求差距大。当前,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形式自上而下几乎都是开报告会、座谈会、专家讲课、宣讲等。这种强制灌输,简单给予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压抑了其自我学习、自我选择、自我创造的积极性,虽灌入了人耳,却难入人心。同时,各项政策、精神的学习读本虽然众多,但真正符合基层群众理解需求的却较少,某些政策读本理论高深,用词晦涩,让基层群众难以理解,不知所云。

3、基层文化阵地使用率不高。近年来,中央、省、市县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使文化阵地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其使用率却不容乐观。有些文化室长期无人值班,只有接到上级通知说有检查时才会临时开门,打扫卫生,组织人员,待检查团一走,又恢复铁将军把门。使文化室的“阵地”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4、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匮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随着广大农村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基层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基层文化却始终呈现变化不大的现象,用老百姓的话说“嘴一张就知道唱什么歌,脚一抬就知道跳什么舞”。虽然每年有“三下乡”活动,但一年只有一次,而且受众人 数非常有限。

5、基层宣传文化干部队伍不稳定。一方面乡镇宣传干事大多为兼职。身兼数职,任务繁重,使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全身心投入到宣传文化工作中,各村的宣传文化事业没有专人管理;另一方面宣传文化工作人员不稳定,搞宣传工作的人,如果工作出色,知名度一般较高,这也为上级部门选拔人才提供了条件,使得基层宣传干事更换频繁,不利于工作的连续性。

三、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对策建议 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凝炼提升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净化社会风气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才能积极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1、高度重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作为各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首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准确判断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深入调研基层群众实际需求,不断创新基层宣传工作的形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关注社会大众所思所想,所欲所求,要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选取教育素材,用老百姓的日常话语表达,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吸引人们。一方面在党的方针政策、惠民措施的宣传上,探索改进单一的灌输式宣讲的方式,应努力将宣讲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快板、段子、表演剧等形式,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另一方面在宣传资料的编印上,应结合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编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且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宣传品,如挂历、口袋书、折页,还可将需要宣传的内容制作成音像制品,多种语言解说,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组织文化队伍,用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体现发展的变化。

3、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不断丰富基层文化活动。一直以来,在基层文化活动中,宣传文化干部始终承担着组织者、领导者、参与者的职责,而基层群众却始终是被动的接受者。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的需求、热爱以及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逐渐高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应积极引导他们,将自己领导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者的角色,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一是发挥文化能人作用,在基层总有一些文化能人,他们或会弹会唱,或会舞会讲,应对其中有热情、有影响力的骨干给予经济上、政策上的扶持,将其建立成“文化中心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吸引周围群众积极参与,从而活跃群众文化。二是结合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展能够吸引大多数群众广泛参与的民间活动,如民间游戏、歌舞表演、体育竞赛、节庆活动等,让群众在广泛参与中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激发对民族、对集体的热爱。

4、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干部队伍建设。新形式新任务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设一支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广博文化知识、崇高职业精神、过硬工作本领的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一是创新体制,保证基层干部数量。当前基层干部普遍紧缺,应制定方案,专向培养基层宣传文化干部。或者也可给长期在基层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对基层有深厚的感情、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又有丰富工作经验但始终在身份、待遇上得不到保障的干部明确身份,保障待遇,使他们能安心工作。二是加强培训,提高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干部的整体素质,要通过举办不同层次多种形式培训,提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尤其要通过学习教育,使基层干部队伍能真正热爱基层、 扎根基层,把基层当作施展才华、展示能力的舞台,党委政府要努力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无限热情。三是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发挥好基层党团员队伍、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等的作用,建立起一支多触角、多成份、多功能的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队伍,使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每一片领域。

5、加大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经费投入。当前,财政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经费投入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不成比例。一方面加大对文化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广场、图书阅览室等能够提升人们精神素质和身体素质的设施在基层还为数很少,而人们对此的需求却很大。另一方面,在外宣品的制作、电视节目需投入大量资金,同时还应保障基层宣传部门的工作经费。

本文来自http://www.cspengbo.com/

推荐内容

味成文秘网 www.weichengcloud.cn

Copyright © 2000-2024 . 味成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味成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20011519号-6

Top